2022 年約會時必須了解的 4 種依戀風格

有沒有覺得如果沒有某種關係你就活不下去,無論是朋友還是浪漫伴侶?或者你是否發現自己太害怕獨處或自己做決定?或者你覺得你在你的人際關係中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同樣的錯誤?

在心理學中,依戀理論可以作為一個有用的模型來解釋為什麼你的關係以他們所做的方式成功或失敗。它還可以指出您的關係問題的重複模式。

你需要知道的核心依戀風格

一般來說,有四種依戀: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和焦慮-迴避型。

安全附件

具有安全依戀策略的人樂於表現出興趣和感情。他們也樂於獨處和獨立。他們能夠優先考慮關係,劃清界限並堅持下去。

他們對他人也有積極的看法,對自己也有積極的看法。他們是最好的浪漫伴侶、家人和朋友。他們能夠接受拒絕並在痛苦中繼續前進,但也能夠在必要時保持忠誠和犧牲。他們幾乎沒有問題信任他們親近的人並且他們自己是值得信賴的。

焦慮的依戀

具有焦慮依戀風格的人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重視親密關係,以至於他們過度依賴依戀對象。與安全依戀型相比,焦慮或專注於依戀的人往往對自己的看法不那麼積極。

有焦慮依戀的人對他人有積極的看法,對自己有消極的看法。這種策略可能是由嬰兒在童年時期發展起來的,他們以不可預知的充分性接受了愛和關懷。

迴避依戀

具有迴避型依戀類型的人往往是獨立的、自我導向的,並且通常對親密關係感到不舒服。迴避型依戀的人對自己有積極的看法,對他人有消極的看法。這種策略可能是由那些只滿足他們的一些需求而其餘的被忽視的嬰兒在童年時期發展起來的。

焦慮迴避型依戀

具有這種依戀風格的人在表達感情方面不太自在。他們經常否認和壓抑自己的感受。他們通常對他人有消極的世界觀,認為自己不值得。這些複雜的感覺與對自己和他人的無意識的負面看法相結合。他們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經常遇到其他情緒問題:藥物濫用和抑鬱症。這種依戀類型通常是從虐待或疏忽的童年發展而來的。

心理學研究也支持這一點,具有相同自尊水平的人最終會互相約會。

研究還表明,焦慮和迴避的人經常以彼此的關係告終。通常情況是這樣的:迴避型非常擅長讓別人失望,以至於通常只有焦慮型願意留下來付出額外的努力讓他們敞開心扉。

我可能是一概而論,但想想那個不斷推開女人對親密關係的需求的男人。如果這取決於一個有安全依戀的女人,她會簡單地接受拒絕並繼續前進。然而,一個焦慮依戀的女人會被一個推開她的男人更堅定。然後,迴避的男人會放心,他可以在她周圍獨立行事,並且最終仍然會避免情感上的親密(他是迴避的,對嗎?)。

你可以爭辯說,願意留下來並被操縱的女性可能是焦慮的依戀。迴避型依戀型男性無法表達真正的愛意和親密感會引發她焦慮的依戀,這使她更加追逐,反過來又獎勵了他採用的迴避型。她追,他跑,這就變成了一個循環。

從情感需求的角度來看,影響可能很深。焦慮者和迴避者有一個基本的信念,即他們的情感需求並不重要。迴避者通過迴避他們來否認他們的情感需求,並且通過過度補償來強迫他們的焦慮嘗試。最終,雙方最終都無法在一段關係中滿足他們的需求。

在與前女友的第一次認真關係中,我經歷了這種追逐者和追逐者的模式。每次我追,她就跑。每次我厭倦並威脅要離開時,她都會回來追。它來回不斷,也很累。有時感覺令人振奮,然而,不久之後,這種關係就爆發了。這種浪漫關係的問題在於,在經歷了與對方的情感旋風之後,你會感覺好像你取得了進步。和解的高潮越高,爭吵和爭吵的低谷越低。它可能被誤認為是“愛”或“激情”。

自戀者和共同依賴者

考慮依戀風格的另一種方式是自戀和相互依賴的動態。我將在這裡再次概括,但請耐心等待。自戀者通常是“接受者”,而依賴者通常是“給予者”。在許多功能失調的關係中,你可以找到給予者和索取者。給予者是那種總是給予和給予而不索取的人,因為他或她覺得本質上不值得,也沒有意識到他或她自己的情感需求。

  • 自戀者

索取者和自戀者總是索取又索取,因為他或她無法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並試圖填補空白。

自戀者只關心他或她自己的需要。他/她是社交中過於霸道的人。這是一個煩人的人,總是不停地談論他或她自己,無法同情周圍的人。總是他,他的故事,她的失敗或她的成功。他們通常不會聽不見。

與自戀者閒逛相當於社交水刑。

他們總是需要更多。那是因為外部驗證是暫時的高。此刻感覺很好,但仍然是一場空洞的勝利。我會爭辯說,自戀者在約會生活中比共同依賴者獲得更多的結果,僅僅是因為他們願意(和盲目)堅持自己,儘管有負面的社會反饋。

接受者,自戀者無法從內部產生自尊,因此努力在外部產生自尊。

  • 共同依賴

如果你的生活選擇、決定或自尊依賴於另一個人,那麼你可能有一種相互依賴的關係。這可以是你最好的朋友、你的父母或你的戀人。

共同依賴者發現自己處於主要角色是救助者的關係中。他們的幸福取決於他們滿足伴侶情感需求的能力,而不是他們自己的情感需求。

未解決的共同依賴模式可能導致其他問題,例如酗酒、吸毒、飲食失調、性成癮、自我毀滅和挫敗行為。共同依賴的人也有更高的機會形成虐待關係並留在有壓力的工作或關係中。

傾聽者、給予者、共同依賴者,他們靜靜地傾聽自戀者的煩惱,不提供任何意見。他或她只是接受它,並且似乎對自戀者的悲傷表示同情。那是因為聽眾在那種社交場合中感到被愛或被接受的唯一方法是傾向於他人的情感需求。

對於過度依附的人:過山車關係的注意事項

最終,過山車和戲劇性的關係缺乏真正的親密感和界限。兩個人的情感需求都沒有得到滿足。他們都無法接受愛和認可,但同時又過度補償了彼此(或他人)對認可、愛和認可的需求。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潛意識不斷地試圖尋找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錯過的父母的關注、愛和認可。有研究表明,父母將孩子視為自己的延伸,因此,讓孩子滿足他們的需求會讓孩子相信他或她自己的需求並不重要。孩子會適應父母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相反。

當有人試圖讓周圍的人滿足他們成年後的需求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可能來自他們生活的其他領域,而不是他們的關係。你可能會通過性、成就、財務追求或幾乎任何生活領域來過度補償並尋求滿足你的需求。

看,每個人都需要在某個時候得到支持和驗證。要問自己的問題是:您是從價值觀的角度追求某事,還是在抓緊未解決的情感需求?

依戀理論 - 自尊模型

許多約會和關係建議的問題在於,它們不鼓勵從安全的角度表達情緒。相反,他們提倡不安全的策略,例如使用線路、技術,而不是在 X 天內回電以試圖操縱其他人做某事。從長遠來看,它們並不有效,並且可能只適用於那些不能直接表達自己的人。您正在阻止任何真正的真實情感參與。你仍然沒有得到滿足你的情感需求。

如果你想知道依戀理論是否與一個人的自尊有關。你是對的。心理學家還假設了一個模型,該模型顯示了一個人的依戀策略,對應於你自己的自我形象和你對他人的看法。你的依戀風格與自尊、情感需求和脆弱性有關。這些想法是相互關聯的。

如何找到我們的依戀風格

你怎麼知道你是否過度/過度依戀?您可以進行自我測試,以確定您屬於哪種依戀風格。有一個依戀理論測試,你可以通過它來找出你的依戀類型。如果你不想參加考試,那麼就靠下面的例子來粗略地給你一個關於你依戀風格的猜測。

你可以問自己一些問題:

  • 您是否處理了自己的生活,還是只是以您的關係為藉口?
  • 把它翻過來問問自己,你身邊的人是否有他或她自己的生活,或者他或她是否通過她的關係來替代生活?
  • 你們是為了彼此的幸福而相互依賴,還是作為有或沒有關係的個體,你們倆都已經幸福了?

你的依戀風格可以改變嗎?

焦慮的、絕望的浪漫主義者或害怕承諾的迴避者有希望嗎?或者,也許你正在閱讀這篇文章,並確定你要么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要么是一個狂暴的自戀者。聽我說。好消息是附件樣式可以改變。壞消息是它緩慢而困難。

從十幾歲到二十出頭,我都是典型的鐵桿迴避者。自從我開始接受治療以來,我發現了一種又一種焦慮。在我生命中的某些時期,我從迴避到焦慮嚴重地搖擺不定。你會驚訝地發現,潛在的迴避可能是焦慮。在其他時期,我經歷了情緒嘔吐的階段,並瘋狂地進出焦慮和迴避。

也有研究表明,一個擁有不安全依戀的人進入長期關係,而另一方擁有安全依戀,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提升”到安全水平。

不幸的是,焦慮或迴避等不安全的依戀也可以“降低”安全依戀。其他極端負面的生活事件,如離婚、孩子的死亡、嚴重的事故、失去友誼,也可能導致安全型依戀類型陷入更不安全的依戀。

結論

更改附件樣式沒有快速解決方法。同樣,缺乏(或溢出)自愛也沒有快速解決辦法。

如果你的幸福來自於為了滿足他人的需要而做出的極端犧牲。然後是一面紅旗。如果你是給予者或傾聽者,那麼你需要停止成為一個壓倒性的人。是時候停止做先生了。好人/蓋爾。您需要學習如何維護自己的情感需求並在人際關係中滿足您的需求。

現在,我並不是說你不能在一段關係中為彼此犧牲。然而,為某人犧牲與缺乏關係界限是有區別的。

或者,也許您發現自己是一個狂暴的自戀者,並不斷被他人推開。您可能想退後一步,學習如何同情他人。這裡的重點不是過於自私或咄咄逼人。這是在照顧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之間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

不幸的是,我不能免疫。在我的生活中,我經歷了相當多的人生階段,我陷入了相互依賴或自戀的境地。

然而,總而言之,我很高興今天向大家報告,我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面要好得多。

最終,依戀風格可以為我們提供健康關係的良好框架。

所以你是說所有健康的關係都是互不依賴的嗎?沒有。最好的關係形式不是完全獨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依賴的關係是兩個合作夥伴無條件地相互支持。作為個體,他們能夠產生自尊。他們並沒有通過他們的伴侶替代生活。這是兩個情感獨立的個體有意識地選擇相互支持。

參考文獻

Alan Rappoport, P. (n.d.)。共同自戀:我們如何適應自戀的父母。取自 AlanRappoport.Com:http://www.alanrappoport.com/pdf/Co-Narcissism%20Article.pdf

哈贊 C.;剃須刀公關(1987 年 3 月)。 “浪漫愛情概念化為依戀過程”.J Pers Soc Psychol.52(3): 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