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觉得如果没有某种关系你就活不下去,无论是朋友还是浪漫伴侣?或者你是否发现自己太害怕独处或自己做决定?或者你觉得你在你的人际关系中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同样的错误?
在心理学中,依恋理论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模型来解释为什么你的关系以他们所做的方式成功或失败。它还可以指出您的关系问题的重复模式。
你需要知道的核心依恋风格
一般来说,有四种依恋: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焦虑-回避型。
安全附件
具有安全依恋策略的人乐于表现出兴趣和感情。他们也乐于独处和独立。他们能够优先考虑关系,划清界限并坚持下去。
他们对他人也有积极的看法,对自己也有积极的看法。他们是最好的浪漫伴侣、家人和朋友。他们能够接受拒绝并在痛苦中继续前进,但也能够在必要时保持忠诚和牺牲。他们几乎没有问题信任他们亲近的人并且他们自己是值得信赖的。
焦虑的依恋
具有焦虑依恋风格的人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重视亲密关系,以至于他们过度依赖依恋对象。与安全依恋型相比,焦虑或专注于依恋的人往往对自己的看法不那么积极。
有焦虑依恋的人对他人有积极的看法,对自己有消极的看法。这种策略可能是由婴儿在童年时期发展起来的,他们以不可预知的充分性接受了爱和关怀。
回避依恋
具有回避型依恋类型的人往往是独立的、自我导向的,并且通常对亲密关系感到不舒服。回避型依恋的人对自己有积极的看法,对他人有消极的看法。这种策略可能是由那些只满足他们的一些需求而其余的被忽视的婴儿在童年时期发展起来的。
焦虑回避型依恋
具有这种依恋风格的人在表达感情方面不太自在。他们经常否认和压抑自己的感受。他们通常对他人有消极的世界观,认为自己不值得。这些复杂的感觉与对自己和他人的无意识的负面看法相结合。他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经常遇到其他情绪问题:药物滥用和抑郁症。这种依恋类型通常是从虐待或疏忽的童年发展而来的。
心理学研究也支持这一点,具有相同自尊水平的人最终会互相约会。
研究还表明,焦虑和回避的人经常以彼此的关系告终。它通常是这样的:回避型非常擅长让别人失望,以至于通常只有焦虑型愿意留下来付出额外的努力让他们敞开心扉。
我可能是一概而论,但想想那个不断推开女人对亲密关系的需求的男人。如果这取决于一个有安全依恋的女人,她会简单地接受拒绝并继续前进。然而,一个焦虑依恋的女人会被一个推开她的男人更坚定。然后,回避的男人确信他可以在她周围独立行事,并且最终仍然避免情感上的亲密(他是回避的,对吗?)。
你可以争辩说,愿意留下来并被操纵的女性可能是焦虑的依恋。回避型依恋型男性无法表达真正的爱意和亲密感会引发她焦虑的依恋,这使她更加追逐,反过来又奖励了他采用的回避型。她追,他跑,这就变成了一个循环。
从情感需求的角度来看,影响可能很深。焦虑者和回避者有一个基本的信念,即他们的情感需求并不重要。回避者通过回避他们来否认他们的情感需求,并且通过过度补偿来强迫他们的焦虑尝试。最终,双方最终都无法在一段关系中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与前女友的第一次认真关系中,我经历了这种追逐者和追逐者的模式。每次我追,她就跑。每次我厌倦并威胁要离开时,她都会回来追。它来回不断,也很累。有时感觉令人振奋,然而,不久之后,这种关系就爆发了。这种浪漫关系的问题在于,在经历了与对方的情感旋风之后,你会感觉好像你取得了进步。和解的高潮越高,争吵和争吵的低谷越低。它可能被误认为是“爱”或“激情”。
自恋者和共同依赖者
考虑依恋风格的另一种方式是自恋和相互依赖的动态。我将在这里再次概括,但请耐心等待。自恋者通常是“接受者”,而依赖者通常是“给予者”。在许多功能失调的关系中,你可以找到给予者和索取者。给予者是那种总是给予和给予而不索取的人,因为他或她觉得本质上不值得,也没有意识到他或她自己的情感需求。
- 自恋者
索取者和自恋者总是索取又索取,因为他或她无法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并试图填补空白。
自恋者只关心他或她自己的需要。他/她是社交中过于霸道的人。这是一个烦人的人,总是不停地谈论他或她自己,无法同情周围的人。总是他,他的故事,她的失败或她的成功。他们通常不会听不见。
与自恋者闲逛相当于社交水刑。
他们总是需要更多。那是因为外部验证是暂时的高。此刻感觉很好,但仍然是一场空洞的胜利。我会争辩说,自恋者在约会生活中比共同依赖者获得更多的结果,仅仅是因为他们愿意(和盲目)坚持自己,尽管有负面的社会反馈。
接受者,自恋者无法从内部产生自尊,因此努力在外部产生自尊。
- 共同依赖
如果你的生活选择、决定或自尊依赖于另一个人,那么你可能有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这可以是你最好的朋友、你的父母或你的恋人。
共同依赖者发现自己处于主要角色是救助者的关系中。他们的幸福取决于他们满足伴侣情感需求的能力,而不是他们自己的情感需求。
未解决的共同依赖模式可能导致其他问题,例如酗酒、吸毒、饮食失调、性成瘾、自我毁灭和挫败行为。共同依赖的人也有更高的机会形成虐待关系并留在有压力的工作或关系中。
倾听者、给予者、共同依赖者,他们静静地倾听自恋者的烦恼,不提供任何意见。他或她只是接受它,并且似乎对自恋者的悲伤表示同情。那是因为听众在那种社交场合中感到被爱或被接受的唯一方法是倾向于他人的情感需求。
对于过度依附的人:过山车关系的注意事项
最终,过山车和戏剧性的关系缺乏真正的亲密感和界限。两个人的情感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他们都无法接受爱和认可,但同时又过度补偿了彼此(或他人)对认可、爱和认可的需求。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潜意识不断地试图寻找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错过的父母的关注、爱和认可。有研究表明,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延伸,因此,让孩子满足他们的需求会让孩子相信他或她自己的需求并不重要。孩子会适应父母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相反。
当有人试图让周围的人满足他们成年后的需求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可能来自他们生活的其他领域,而不是他们的关系。你可能会通过性、成就、财务追求或几乎任何生活领域来过度补偿并寻求满足你的需求。
看,每个人都需要在某个时候得到支持和验证。要问自己的问题是:您是从价值观的角度追求某事,还是在抓紧未解决的情感需求?
依恋理论 - 自尊模型
许多约会和关系建议的问题在于,它们不鼓励从安全的角度表达情绪。相反,他们提倡不安全的策略,例如使用线路、技术,而不是在 X 天内回电以试图操纵其他人做某事。从长远来看,它们并不有效,并且可能只对那些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人起作用。您正在阻止任何真正的真实情感参与。你仍然没有得到满足你的情感需求。
如果你想知道依恋理论是否与一个人的自尊有关。你是对的。心理学家还假设了一个模型,该模型显示了一个人的依恋策略,对应于你自己的自我形象和你对他人的看法。你的依恋风格与自尊、情感需求和脆弱性有关。这些想法是相互关联的。
如何找到我们的依恋风格
你怎么知道你是否过度/过度依恋?您可以进行自我测试,以确定您属于哪种依恋风格。有一个依恋理论测试,你可以通过它来找出你的依恋类型。如果你不想参加考试,那么就靠下面的例子来粗略地给你一个关于你依恋风格的猜测。
你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
- 您是否处理了自己的生活,还是只是以您的关系为借口?
- 把它翻过来问问自己,你身边的人是否有他或她自己的生活,或者他或她是否通过她的关系来替代生活?
- 你们是为了彼此的幸福而相互依赖,还是作为有或没有关系的个体,你们俩都已经幸福了?
你的依恋风格可以改变吗?
焦虑的、绝望的浪漫主义者或害怕承诺的回避者有希望吗?或者,也许你正在阅读这篇文章,并确定你要么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要么是一个狂暴的自恋者。听我说。好消息是附件样式可以改变。坏消息是它缓慢而困难。
从十几岁到二十出头,我都是典型的铁杆回避者。自从我开始接受治疗以来,我发现了一种又一种焦虑。在我生命中的某些时期,我从回避到焦虑严重地摇摆不定。你会惊讶地发现,潜在的回避可能是焦虑。在其他时期,我经历了情绪呕吐的阶段,并疯狂地进出焦虑和回避。
也有研究表明,一个拥有不安全依恋的人进入长期关系,而另一方拥有安全依恋,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提升”到安全水平。
不幸的是,焦虑或回避等不安全的依恋也可以“降低”安全依恋。其他极端负面的生活事件,如离婚、孩子的死亡、严重的事故、失去友谊,也可能导致安全型依恋类型陷入更不安全的依恋。
结论
更改附件样式没有快速解决方法。同样,缺乏(或溢出)自爱也没有快速解决办法。
如果你的幸福来自于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而做出的极端牺牲。然后是一面红旗。如果你是给予者或倾听者,那么你需要停止成为一个压倒性的人。是时候停止做先生了。好人/盖尔。您需要学习如何维护自己的情感需求并在人际关系中满足您的需求。
现在,我并不是说你不能在一段关系中为彼此牺牲。然而,为某人牺牲与缺乏关系界限是有区别的。
或者,也许您发现自己是一个狂暴的自恋者,并不断被他人推开。您可能想退后一步,学习如何同情他人。这里的重点不是过于自私或咄咄逼人。这是在照顾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
不幸的是,我不能免疫。在我的生活中,我经历了相当多的人生阶段,我陷入了相互依赖或自恋的境地。
然而,总而言之,我很高兴今天向大家报告,我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要好得多。
最终,依恋风格可以为我们提供健康关系的良好框架。
所以你是说所有健康的关系都是互不依赖的吗?没有。最好的关系形式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依赖的关系是两个合作伙伴无条件地相互支持。作为个体,他们能够产生自尊。他们并没有通过他们的伴侣替代生活。这是两个情感独立的个体有意识地选择相互支持。
参考文献
Alan Rappoport, P. (n.d.)。共同自恋:我们如何适应自恋的父母。取自 AlanRappoport.Com:http://www.alanrappoport.com/pdf/Co-Narcissism%20Article.pdf
哈赞 C.;剃须刀公关(1987 年 3 月)。 “浪漫爱情概念化为依恋过程”.J Pers Soc Psychol.52(3): 511-24。